【提问】下一个“顶流”会是AI玩具吗?
时间:2025-11-04
来源:中国电信博物馆
【提问】下一个“顶流”会是AI玩具吗?
“人生苦短,及时拆盒”。你是否也曾被潮玩吸引和治愈呢?玩具不仅是孩子们的“快乐源泉”们也是当代年轻人的“快乐解药”,是对抗生活的“多巴胺”。
图片由AI创作
随着AI的发展,有一种新的玩具正在悄悄进入人们的视野——AI玩具。它不仅有潮玩的手感,更“能说会道”。那么它会成为下一个“顶流”吗?今天就一起来了解一下吧。
让陪伴这件“最重要的小事”触手可得
和潮玩一样,不同年龄段的人群都能在不同AI玩具身上找到专属快乐。
对小朋友来说,AI玩具是 “会互动的老师”,比如能“读万物” 的AI学伴机器人,如果对着绘本问“为什么小鸟会飞”,它不仅会用可爱的语气解答,还能延伸讲空气动力学小知识,孩子追问十几次都能接得住话。甚至某些AI玩具还能察觉孩子们情绪波动,并给予相应安抚。

对于年轻人而言,AI玩具更像是“治愈系搭子”。有的AI玩具乍一看像是普通包挂。但当你梳理它的毛发,它会呈现出不同的情绪,连上网络,它可以和主人进行对话,还能要求它给你讲故事,陪聊天。你还能通过与它聊天,让它拥有自己的MBTI人格。
图片由AI创作
除了陪伴型AI玩具外,还有一种不用铲屎、不会掉毛的宠物AI玩具,它弥补了那些无法养宠人的遗憾,成为人们情感寄托的新选择。比如日本有款AI机器人,它的体温保持在 37℃,像抱着一只暖乎乎的小猫,难过时它会通过你的表情和语气,主动蹭一蹭你的手。其公司创始人曾透露,在设计过程中曾参考了狗、猫等宠物和人的关系,比如眼神交流(注:通过摄像机识别人类的眼睛并对视)就参考了“狗和主人对视能增进感情”的相关研究。

当然,银发族也能享受 AI 玩具的陪伴。虽然目前专门针对老年人的产品还在起步阶段,但已有厂商尝试开发 “家人分身” 功能——陪伴机器人能模仿子女的声音读新闻、提醒吃药,甚至通过视频通话帮老人和远方的家人 “搭话”,减少独居的孤独感。
AI 玩具怎么做到“懂你”? 原理其实很简单
那么 AI 玩具为什么能 “听明白”话、“感知”情绪呢?

首先,它得有 “能思考的大脑”—— 这其实就是端侧AI的功劳。和传统需要联网“问云端”的AI玩具不同,现在的AI玩具把“计算能力”装在了自己身上,在本地就能批改作业、讲解难题,不用联网加载资源,还能屏蔽网络广告。同时,芯片和算法的升级让“大脑”更轻巧,以前只有旗舰手机能装的AI,现在几百元的玩具也能轻松“扛住”。
图片由AI创作
其次,它还有会听会看的“感官”。AI 玩具的“耳朵”靠音频算法打造:环境噪声大时,ANS算法能过滤掉杂音,让它准确听到你说的话;你说话中途想打断它,VAD算法能立刻“闭嘴” 听你讲。而 “眼睛” 和 “触觉” 则靠传感器——通过摄像头识别人的表情,判断你是开心还是难过;也能通过触摸传感器感知你拥抱的力度,用声音回应你。

最后,它还有“会学习的习惯”。将强大的AI大模型与玩具深度融合,借助大模型的自然语言处理(NLP)能力,可以让AI玩具实现更完美的互动体验。很多 AI 玩具能 “记住”你的喜好,它会记得你喜欢喝半糖奶茶。还有的能根据孩子的学习进度调整难度,不会的数学题反复讲,直到孩子听懂。这种“越用越懂你”的能力,让玩具不再是冰冷的物件,更像个慢慢熟悉你的朋友。
不止玩偶!这些 “AI + 玩具”形态超意外
事实上,AI和玩具的融合早就突破了“毛绒玩偶”的局限,有些形态可能还会让你惊呼!
最让人期待的当数 “IP 复活” 类玩具。或许,未来会推出能和你对话的 “巴斯光年”—— 按下它的手臂,就能用动画里的语气说 “飞向宇宙,浩瀚无垠”,还能陪你玩“太空探险”的游戏。“玩具总动员”里的场景,或将成为现实。
具身智能机器人则把 “玩具” 变成了 “玩伴”。在上海创智未来 AI 集市上,能踢足球的机器人成了小朋友的最爱 —— 它会追着足球跑,还会在进球后 “挥手” 庆祝;还有能跳舞的人形机器人,跟着音乐扭腰摆臂,动作比人还灵活。这些机器人不再是 “只能看不能碰” 的展品,而是能陪你运动、互动的伙伴。
首款故宫猫福墩AI玩偶(图片来源:中国电信微信公众平台)
近日,由故宫文化出品,中国电信天翼物联提供AI+物联网技术支持的首款故宫猫福墩AI玩偶在迪拜GITEX GLOBAL 2025、上海第二十三届CTE中国玩具展上同步发布。它不仅能智能互动、对答如流,还能感知情绪、读懂喜怒。
AI玩具的机遇与挑战 有惊喜,也有“小麻烦”
未来的 AI 玩具会更“定制化”。比如你可以给它上传家人的故事,让它讲“专属自己家庭的睡前故事”;航天迷孩子能把航天知识资料导入玩具,让它变身 “专属航天老师”。而针对老年人的产品也会更贴心,比如能监测血压、提醒吃药的 “AI 拐杖玩具”,兼顾实用与陪伴。
首款故宫猫福墩AI玩偶(图片来源:中国电信微)
但AI玩具成为下一个“顶流”还要走很长的路。首先是 “付费争议”,相比普通的玩具而言,AI玩具多采用“硬件+订阅”的付费模式,很多用户就吐槽“买得起玩具,养不起伙伴”。其次是“情感真假”,毕竟代码的安慰终究比不过真猫的贴贴。如何让 AI 陪伴更有 “温度”,而不是“程式化回应”,是各大厂商要突破的难关。此外,在AI玩具收集语音、表情数据过程中如何防止信息泄露也尤为重要。
从需要手动操作的传统玩具,到能感知情绪的 AI 玩具,变化的不只是技术,更是 “陪伴” 的定义。未来,当 AI 玩具解决了付费、情感、隐私等“障碍”,或许会成为更多人的 “贴心伙伴”。但无论如何,情绪价值刚需的当下,AI玩具已经开了一个很好的头了。
字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