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在位置:首页 > 资讯 > 综合资讯

【爆笑】世界人形机器人运动会“名场面”合集来了!

时间:2025-09-25
来源:中国电信博物馆           作者:
字体 :

(图片来源:新华社,记者/谢晗 摄)

前一阵子,全球首个以人形机器人为参赛主体的综合性赛事——2025世界人形机器人运动会(以下简称为“机器人运动会”)在“冰丝带”(国家速滑馆)举办。全球16个国家和地区的280支队伍、500余名机器人运动员在26个赛项里展开角逐,上演了一场以“智竞向未来”为主题的科技盛宴!

仅仅三天的赛事,却贡献了一系列好玩的名场面。让我们一起来看看→

01 糟糕!机器人“逃逸”了?

首当其冲的就是宇树机器人“肇事逃逸”事件。

8月15日,在1500米速度赛中,宇树科技人形机器人H1以6分34秒夺冠,本应是科技突破的荣耀时刻,却因冲刺阶段撞倒工作人员后未及时停止的“逃逸”行为引发热论。

(图源:@宅生同学)

它在冲过终点线的瞬间,不仅没能停下,还把一旁的工作人员给撞倒了,对吼居然还驻足了片刻(冷漠.jpg),然后又若无其事地往前跑了……

虽然事后发现这也不完全是机器人的“锅”,两名人类控制员交接遥控器过程当中,没有注意到前面的人,所以未能及时发出避让指令。

但也因违反阿西莫夫的机器人原则第一条原则(机器人不得伤害人类,或坐视人类受到伤害)而引起广泛讨论。

那么问题来了,机器人比赛跑步,为啥需要人工遥控呢?

说起来,机器人跑步这件事,看起来酷炫,实操中却藏着不少“坑”。

首当其冲的就是稳定性难题。跑步本身就是一种“在失衡边缘反复横跳”的运动,机器人得在毫秒之间调整姿态才能站稳。但目前的传感器反应不够快,算法计算跟不上节奏,执行器动作也差了点精准度,遇到坑洼路面很容易“脚下绊蒜”。这时候,人工遥控就可以在机器人要摔倒的瞬间及时救场。另一个麻烦是环境感知跟不上,机器人尽管装了不少传感器,但在高速奔跑时,数据要么传得慢半拍,要么精准度打折扣,根本没法像人类那样“眼观六路、耳听八方”迅速做判断。这种感知和决策上的“迟钝”,也恰恰需要人工遥控来补位。

不可否认的是,宇树H1的确是当之无愧的跑步“王者”,在1500米的比赛中耗时6分34秒,其速度之快,甚至“套圈”了其他个别机器人。换算下来,每公里耗时约4分22秒,它的成绩远超公众对机器人运动能力的认知,相信通过训练,未来发展或许能让专业运动员也倍感压力。

02 人形机器人史上首个百米“飞人”诞生

具身天工Ultra机器人(右二)(来源:人民日报记者 王昊男 摄)

这届人形机器人运动会上,一个名字刷爆科技圈——具身天工Ultra!它可不是来打酱油的,其核心亮点在于其全自主导航能力:在 100米、400 米、1500米等赛事中,它是唯一全程无需人工遥控的选手,依靠自身完成“感知-决策-执行”闭环,能在复杂动态环境中实时理解环境并自主规划运动路径。

在100米决赛里,它从第2道出发,全程像装了“最强大脑”,直接冲过终点线,把冠军稳稳收入囊中。要知道在这次决赛中,多名参赛“选手”还会出现串道、冲出跑道等犯规情况。

研发它的北京人形机器人创新中心,靠着“慧思开物”平台,给天工Ultra装上了“人形机器人全身控制自主导航系统”。现在的它,不光能跑比赛,遇到路面障碍会自己绕路,想去哪就能规划出路线,未来不管是进工厂干活、做特种作业,还是走进咱们家里帮忙,都能轻松hold住。说不定这就是人形机器人走进我们日常的“前奏”。以后机器人帮人们跑腿、干活,或许真的不再是科幻电影里的场景了。

03 机器人会武术,谁都挡不住

(来源:中新视频截图)

在这届机器人运动会上,一群“钢铁大侠”也耍起了拳脚来,比武侠片还让人上头!

赛场上的“选手”们各有绝活:有的扎着标准的“弓步冲拳”,一招一式颇有长拳的刚劲;有的慢悠悠舒展双臂,“野马分鬃”“白鹤亮翅”这些太极经典动作做得行云流水,尤其是一套太极打下来,转身、摆臂都透着一股飘逸劲儿,直接成了全场焦点,连外国记者都举着相机追着拍,活脱脱成了“机器人网红”。别看这些机器人外形、身高差不少,做起动作来却个个精准——就连咏春拳的紧凑招式、武术抱拳礼的细节,都完成得有模有样。因为机器人练武术可不只是 “摆姿势”,得精准控制每个关节的角度、力度,还得协调全身平衡,背后藏着的是运动控制、姿态算法等硬科技。

(图片来源:央视新闻)

换句话说,这些“机器大侠”不光秀出了技术,更把咱们的传统武术玩出了新花样。说不定以后,机器人武术表演能成新的“文化输出”担当呢?你觉得它们下次能挑战什么招式?铁砂掌还是无影脚?

04 全球首次机器人 5V5 足球赛

(图片来源:人民日报记者 张武军 摄)

一群人形机器人在“冰丝带”里踢起了5v5足球赛,还全程不用人管?——8月15日,2025世界人形机器人运动会第一天,“冰丝带”就上演了这样一场让人直呼“神奇”的比赛。

这是全球首次5v5人形机器人足球赛!以前类似的比赛最多是3v3,而这次10个机器人在绿茵场上追着球跑,传球、拦截、射门样样来,活脱脱缩小版的“世界杯”现场。最绝的是,整场比赛没有一个“幕后操盘手”。没有人工遥控,没有人类冲上去扶,全靠机器人自己的AI大脑指挥:眼睛(视觉系统)盯着足球和队友,脑子(算法)算着该跑哪、传给谁,腿脚(运动系统)跟着指令动,连摔倒了怎么爬起来都是自己琢磨。

以前机器人踢球,能站稳就不错了,现在不仅能跑能撞,还能和队友配合——5v5的难点就在这儿:10个机器人得知道“谁该进攻、谁该防守”,得避开队友又得拦截对手,相当于10个“小脑袋”在实时联机打配合。懂行的人说,这比赛藏着太多技术“密码”。

从单个机器人“单打独斗”,到一群机器人“团队作战”,这场比赛标志着人形机器人正式迈入了“协同智能”时代。

05 机器人打擂台勾拳摆腿还会嘲讽

(图片来源:中新网,张祥毅 摄)

在自由搏击赛场,两台宇树科技G1机器人正打得难解难分——勾拳直逼面门,提膝狠狠冲撞,摆腿横扫对手腰侧,甚至在对手倒地时还会摆个“嘲讽”的姿势,活脱脱把格斗赛场变成了现实版《铁甲钢拳》!

这场比赛可不是花架子。每场分三个回合,每个回合三分钟,全靠“拳拳到肉”的有效打击积分来决定胜负。那些出拳的角度、踢腿的力度,全是机器人靠自身传感器判断距离、调整动作打出来的,全程不用人偷偷遥控,比的就是硬件实力和算法智慧。

自由搏击比赛现场(《人民日报》记者 王昊男 摄)

为啥机器人能这么 “能打”?

这是因为它们身上藏着不少“黑科技”。机器人的“关节”(专业名叫舵机)越多,能挥拳的角度就越灵活,有的机器人光全身关节就有几十个,转腰、摆臂、踢腿样样不含糊,打起来比武侠片里的招式还丰富。对研发团队来说,比赛时机器人怎么出拳更准、怎么倒地后快速爬起来,这些实时数据都是宝贝,能帮着优化硬件和算法,让机器人越来越“能打”。

三天的机器人运动会匆匆落幕,但这些“钢铁运动员”带来的震撼还在持续发酵。

每一个名场面背后,都是传感器、算法与执行器的极限突破,更是人类对“机器智能”的大胆探索。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也许机器人运动会不单是一场面向观众的硅基生命表演秀,它更应该被理解为一次初步的技术实战练兵。它也告诉我们,人形机器人的进化之路或许还有坎坷,但每一次摔倒后的爬起、每一次算法的迭代、每一次人机协作的磨合,都在把“未来已来”的画面勾勒得更清晰。

下一届机器人运动会,又会有哪些颠覆想象的名场面?让我们拭目以待!毕竟,科技的奔跑,从来不会停下脚步。

参考资料:

1、钛媒体:《机器人运动会让全世界笑了三天,但你不能忽视具身智能技术进步》;

2、中新社:《全球机器人北京比拼“十八般武艺”》;

3、人民日报:《“名场面”合集|全球首个人形机器人运动会,你记住了谁?》《全球首个人形机器人运动会精彩瞬间(新时代画卷)》;

4、新京报:《人形机器人运动会上首个“百米飞人”诞生,天工夺冠》;

5、湖南日报:《世界人形机器人运动会|“冠军相”不只在赛场》。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