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在位置:首页 > 资讯 > 综合资讯

2024全国两会文博声音

时间:2024-03-18
来源:中国电信博物馆微信公众号           作者:
字体 :

代表委员热议文化传承发展——创造属于我们这个时代的新文化

(奋进中国式现代化)

来源:人民日报 人民网

文化关乎国本、国运。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文化建设摆在全局工作的重要位置,推动文化传承发展呈现新气象、开创新局面,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迈出坚实步伐。

在人民网开展的2024年全国两会调查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入选十大热词。在全国两会上,代表委员围绕进一步扩大优质文化产品供给,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等,积极建言献策。

代表委员表示,要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文化思想,自觉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为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更好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

“‘两个结合’的根本要求拓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山东大学儒学高等研究院特聘教授杨朝明代表说,“深入了解文化才能形成文化自觉。‘第二个结合’是又一次解放思想,让我们更加自信地探寻中华文明生生不息的密码,充分运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探索面向未来的理论和制度创新。”

文化交流互鉴需要可知可感的载体。“作为国家‘文化客厅’,中国国家博物馆现有藏品143万余件,肩负推进文明交流互鉴、塑造可信可爱可敬中国形象的重任。”中国国家博物馆馆长王春法代表说,“我们将组织一批代表国家历史文化水平,反映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精品外展,进一步提升中华文化影响力。”

中国文联党组成员、副主席董耀鹏委员表示,广大文艺工作者应以守正创新的正气和锐气,在提高原创力上下功夫,用思想深刻、清新质朴、刚健有力的优秀作品滋养人民内心世界,充盈人民精神生活。

“中国动画产业拥有广阔的发展前景和机遇,应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展现中华文化与当代世界的对话,推出更多精品力作。”杭州歌剧舞剧院院长崔巍委员说。

让中华文化展现出永久魅力和时代风采

“古籍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数字化可以很好地解决古籍保护和利用之间的矛盾,对古籍保护和传承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读者杂志社副社长、副总编辑陈天竺代表建议,运用数字技术对古籍进行采集和处理,在此基础上进行收藏、整理、研究,推进出版、展示、体验等多维度、多形态应用,让古人的智慧结晶更多、更便捷地被当代人借鉴、利用,更好地实现其价值。

在河北保定中学教育集团的拓展场景课上,学生们跟着非遗传承人学习非遗技艺,动手制作非遗产品。“非遗是‘活’的文化,非遗进校园,要有创新更要走‘心’。”河北保定中学教育集团联合党委书记王淑英代表建议,既要突出学生主体,又要体现地域特点,注重通过个性化、多元化、多学科协同等方式开展非遗教学,让非遗文化真正在校园“生根发芽”。

近年来,广东粤剧院多次组织开展粤剧主题旅游研学、青少年粤剧夏令营等活动,让青少年“沉浸式”感受粤剧魅力。广东粤剧院院长曾小敏委员说:“粤剧是古老的艺术,但不是高高在上、遥远的艺术。我们曾在研学活动中组织大家表演粤剧主题快闪《木兰辞》,收到了很好的效果。”曾小敏委员建议,通过探索传统文化与现代生活的更好融合方式,让更多青少年感受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无穷魅力。

丰富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

近年来,中国国家话剧院紧扣时代脉搏,创作了一批叫好又叫座的作品。“我们的创作要深入生活、扎根人民,把提高质量作为文艺作品的生命线,关注人民的真实生活和精神成长,用心用情用力抒写伟大时代,讲好中国故事。”中国国家话剧院院长田沁鑫委员表示。

“近年来,文艺工作者始终坚持深入生活、扎根人民,创作了许多精品力作,希望加强资源统筹与服务保障,为创作保驾护航。”北京人民艺术剧院院长冯远征委员建议,对慰问演出、结对帮扶等项目,应采取加强东西部地区联动、扩大辐射范围、探索线上帮扶方式等,鼓励文艺工作者下基层。

根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新表达方式、拓宽传播渠道,也引起代表委员们热切关注。“要加快传统线下业态数字转型,促进文化产品和服务上线上云,扩大文化消费群体的覆盖面。同时,运用科技手段提升传播精准度,向人民群众提供内容丰富、品质精良的数字化文化产品。”国家大剧院院长王宁委员说。

近年来,很多专业戏曲院团大胆运用新手法、新模式,通过网络直播等方式拓宽传播渠道。北方昆曲剧院国家一级演员顾卫英代表认为,拥抱新媒体、探索新路径,关注当代观众审美需求,有利于昆曲这门历史悠久的艺术焕发出新的活力,有利于将传统经典和新创佳作送上大小屏、送到观众身边。

(本文原刊载于2024年3月9日《人民日报》“两会特刊”)

2024两会好声音:坚定文化自信 赓续历史文脉

来源:新华社   日期:2024-03-09

文化关乎国本、国运。如何更好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如何挖掘文物和文化遗产的多重价值,传播更多承载中华文化、中国精神的价值符号和文化产品?全国两会期间,代表委员们建言献策。

王春法代表:保护好文物 服务好观众

来源:中国文化报

(本文原刊载于2024年3月7日《中国文化报》要闻版)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站在中华民族和中华文明永续传承的战略高度,以坚定的文化自觉、宏阔的历史视野、深远的战略眼光,对新时代如何继续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进行了深邃思考,就新时代文化传承发展提出了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2023年10月,全国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会议首次正式提出和系统阐述了习近平文化思想,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构成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文化篇,标志着我们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规律的认识达到了新高度,表明我们党的历史自信、文化自信达到了新高度。

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和全国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会议精神,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文博系统的重要任务。中国国家博物馆(简称“国博”)作为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主阵地之一,深刻把握习近平文化思想“明体达用、体用贯通”的理论品格,持续加强对习近平文化思想的学习、研究、阐释、实践,主动围绕中央重大决策部署找位置、选题目、做文章,坚决把习近平文化思想贯彻落实到国博工作的各个环节、各个方面,从社会主义先进文化、革命文化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力量,踔厉奋发、勇毅前行,推动各项工作迈上新台阶。

一是巩固拓展主题教育成果,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结合国博工作实际,扎实开展主题教育,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认真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和关于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准确把握中华文化的主体性,坚定历史自信、文化自信,深刻领悟中华文明的突出特性,切实把理论学习、调查研究、推动发展、检视整改贯通起来,有机融合、一体推进。认真开展国博工作大调研,通过开展“博物馆推动文物活化利用情况”等课题调研,推动调研成果转化为高质量发展成效。

二是增强观众观展体验,提升公共服务水平。积极应对“博物馆热”持续升温和观众井喷式增长新态势,连续推出10项重大举措,打出一套优化管理服务组合拳——增加预约限额、延长闭馆时间、开辟新入馆通道;修订发布新版文明参观须知,倡导文化殿堂文明参观;及时发布研学机构管理办法,提升研学管理服务水平;规范馆内讲解秩序,推行社会讲解申请许可,持续改进讲解方式,提升讲解服务能力;配合公安部门坚决打击“黄牛”,切实维护观众权益和国博声誉;深入推进“安美国博”建设,提升服务标准,为观众提供优美适宜的参观环境等。

三是推动文物征集取得新进展,文物保护工作持续推进。2023年征集各类藏品11861件(套),包括古代文物、近现代文物和艺术品,以及外国文物;完成文物评估3142件(套)、保护修复和养护492件(套)、复制/传拓145件(套)、文物分析检测321件(套);完成33386件文物定级,其中新确定一级文物36件、二级文物1478件、三级文物4853件;完成文物三维数据采集1355件、文物二维高清影像采集4564件(15390张)以及16个展览数据采集。

四是持续推出优质临时展览,稳步推进基本陈列和专题展览改陈。坚持展览是博物馆最重要的公共文化产品,不断提高策展能力,2023年推出优质展览57个,涵盖主题展览、精品文物展、历史文化展和考古发现展等系列临时展览;稳步推进“古代中国”“复兴之路”和“复兴之路新时代部分”基本陈列改陈提升,完成“中国古代书画”“中国古代瓷器”等4个专题展览改陈工作;推动10余个巡展项目落地,覆盖全国多个省份。

五是深化学术研究,推动博物馆学科体系建设有新进展。2023年,成功立项国家级、省部级基金项目及各类横向课题科研项目19项。在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智慧博物馆关键技术研发和示范”项目中,持续开展数据采集;实现数据融合,建设融合场馆BIM模型、地理信息、展览全景、观众数据等多维数据可视化综合运行平台;开设智慧展厅,通过数字手段直观呈现文物高清细节和科研成果;规范数据授权,修订完善《中国国家博物馆数据授权管理办法》。

六是提高传播效能,探索文物活化利用新途径。自2019年以来,组织新闻活动约200场,通过媒体合作发布报道5000多篇;通过官网、微信、微博、App和小程序为广大公众提供了丰富的云端文化资源;探索“让文物活起来”新路径,出品首部原创文物活化舞台剧《盛世欢歌》、原创肢体戏剧《俑立千年》;持续打造文创品牌,2023年开发270余款文创新品,受到行业好评和观众欢迎。

七是推进文明交流互鉴,履行好国家文化会客厅职能。成功举办中意文化和旅游年框架下展览项目“心影传神——乌菲齐美术馆藏大师自画像展”,吸引20余万观众参观;深度参与博物馆全球治理,举办第三届丝绸之路国际博物馆联盟大会,协调印度国家博物馆主办第二届金砖国家博物馆联盟大会,推动上海合作组织博物馆联盟建章立制,参与冲突地区遗产保护国际联盟工作。

2024年是新中国成立75周年,也是实现“十四五”规划目标任务的关键一年。我们将加大征集工作力度,确保国博藏品总量规模持续增长的良好势头;加强馆藏文物整理研究,不断提升国博学术研究话语权和影响力;稳步推进基本陈列改陈,进一步提高展览展示水平;深入推进智慧国博建设,进一步提升数据管理利用水平;扎实推进文物活化,让更多观众全方位感受中华文化的巨大魅力;大力加强国际交流,深化文明交流互鉴内涵价值;切实抓好“安美国博”建设,进一步提高观众管理服务水平;加强自身建设,巩固博物馆事业发展基础。

蓝图已经绘就,奋斗未有穷期。我们将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继续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给国博老专家回信精神,深刻领悟“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以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馆和国家最高历史文化艺术殿堂为目标,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线,更加自觉地在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伟大事业中积极进取、奋发有为,为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凝聚起磅礴力量。

北京团代表向大会提交议案,建议补充这项立法,尽快启动

来源:北京日报、北京卫视

记者从十四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北京团获悉,北京团代表向大会提交了关于加快制定《博物馆法》的议案。该议案由中国国家博物馆馆长王春法代表领衔提出,建议把制定《博物馆法》补充纳入全国人大立法规划之中,尽快启动立法程序,从根本上解决博物馆文物入藏渠道不畅等问题,为推动博物馆事业高质量发展奠定坚实法律基础。据介绍,议案已被大会议案组接收。

议案中提出,目前我国备案博物馆总数已达6565家,并仍以每年200家以上的速度持续增长。许多博物馆在发展过程中面临总分馆建设、考古发掘品配置、藏品馆际交流、文物鉴定和市场交易等一系列新问题新挑战,而现行相关法律法规存在明显滞后和缺位。

当前“博物馆热”持续升温。王春法发现,在观众接待和运维保障压力激增下,我国博物馆管理体制相对滞后、运行机制不够灵活、藏品管理自主权缺失、经费筹措渠道不畅等深层次问题逐渐暴露,迫切需要制定《博物馆法》来加快改善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供给严重不足的局面。同时,我国尚没有颁布专门性的博物馆法律,仅有《博物馆条例》作为法律依据,不仅法律效力层级低,而且已出台将近10年未作修改,不能满足博物馆事业飞速发展的现实需要。

王春法介绍,希望通过推动《博物馆法》立法,解决困扰博物馆事业发展五个方面的突出问题。首先是针对现阶段我国博物馆类型多样、隶属关系复杂的现实情况,从立法层面对博物馆的分类、性质、准入条件、职责权属等给予清晰界定和严格规制。

在谈到从根本上解决博物馆文物入藏渠道不畅问题时,王春法特别解释道,考古发掘是我国博物馆馆藏品来源的重要渠道,但综合性博物馆不具备考古职能。因为相关法律法规体系的不完善,使得考古发掘单位最新发掘文物的分配移交问题十分突出,越是大型的综合性博物馆越面临考古发掘品入藏渠道不畅的问题。他坦言,“国家博物馆已经有三十多年没有最新的考古发掘品入藏。”

为解决这一问题,王春法在议案中提出,通过《博物馆法》立法,理顺考古发掘单位与博物馆、中央与地方在文物资源配置方面的关系,明确考古发掘品、司法罚没品中的文物艺术品、打击文物犯罪涉案文物的移交规程,最大限度发挥文物的作用,让文物真正活起来。

王春法还建议,希望通过立法引导博物馆建立权责明确、相互制约、协调运转和科学决策的法人治理结构;明确非国有博物馆的法律地位,完善其准入程序、强化其藏品征管,填补其在市场准入、藏品真伪及合法性等方面的制度漏洞;拓展博物馆资金多元渠道,鼓励支持社会捐赠,破解博物馆资金投入不足问题,同时明确博物馆从业人员参与文创开发的合理收益分配。

专访全国人大代表王春法:云端国博、国博云直播成为常态产品

来源:新京报

去年暑期,中国国家博物馆、故宫等热门博物馆一票难求,多次冲上热搜。

全国人大代表、中国国家博物馆馆长王春法在接受新京报记者专访时表示,面对“博物馆热”持续升温的新形势,国博在增强观众观展体验、提升公共服务水平的同时,加强网上资源供给,减轻线下参观压力,“云端国博”“国博云展览”“国博云直播”成为常态产品。

在推动“文物活起来”方面,王春法表示,国博经过不懈探索,努力推动文物“走”出来、“动”起来、“融”进去,让文物中蕴涵的哲学思想、人文精神、价值理念走进广大观众脑海之中,融入人民群众的生活之中。


全国人大代表、中国国家博物馆馆长王春法(左)。受访者供图

谈“博物馆热” 多措并举,提升观众参观体验

新京报:去年暑期,中国国家博物馆、故宫等热门博物馆一票难求。面对“博物馆热”持续升温的新形势,国家博物馆在服务观众方面采取了哪些措施?如何最大限度满足观众的参观需求?

王春法:面对“博物馆热”持续升温的新形势,国家博物馆不断优化观众服务措施,严格落实“限量、预约、错峰”的原则,全年开放314天,去年累计接待观众超过675万人次。

一方面,我们针对“博物馆热”持续升温和观众井喷式增长新态势,连续推出十项重大举措,打出一套优化管理服务组合拳,不断增强观众观展体验,提升公共服务水平。优化预约系统,增加预约限额,延长闭馆时间,开辟新入馆通道,配合公安部门坚决打击“黄牛”倒票,切实维护消费者权益和国博声誉。同时,我们还及时修订发布新版文明参观须知,规范馆内社会研学秩序,推行社会讲解申请许可,将更多馆内室外场地开辟为休息服务空间,尽最大努力保证更多观众拥有安心舒适的参观体验。

另一方面,加强网上资源供给,减轻线下参观压力。结合“智慧国博”建设,国博在官网上推出80余个虚拟展厅、170多个专题网页、百余部短视频。国博APP(小程序)、智慧导览系统的开发,让“云端国博”“国博云展览”“国博云直播”成为常态产品。通过各类移动终端,观众在云端就能触达国博的丰富馆藏与精品展览,更加便捷、直观、生动地“零距离”领略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的中华文明。

谈“智慧国博” 建设综合运用人工智能等技术让观展人变探索者

新京报:推动“智慧国博”建设方面,取得了哪些进展?今年还有哪些计划?

王春法:2023年5月,国博“数说犀尊”智慧展厅正式对外开放,实现了智慧博物馆理论与关键技术的集中应用、展示。展厅自开放以来,已接待游客100多万人次,还吸引了国内外20余家博物馆同行前来参观,获得了一致好评。

“数说犀尊”展览突破常规展陈手段,综合运用超高清三维扫描、超高清显示、人工智能、红外感应、增强现实、环境监测等技术,一方面通过数字手段直观呈现文物高清细节和科研成果,让观众从单纯的参观者变成探索者、参与者;另一方面在展厅内再现文物采集、应用场景和数字运行平台,通过对人、物、环境的透彻感知,融合分析,实现智能管理。同时通过互动设备将数字展厅与陈列原文物的“古代中国”展厅联动起来,使观众的视野从一个展览延伸到多个展览,在感悟历史的同时,切身体会到现代技术带给博物馆的无限可能。
 


资料图:2023年6月5日,国家博物馆,“数说犀尊”展,观众通过小孔可以观看相应部位放大的错金花纹细节。新京报记者 浦峰 摄

目前,“智慧国博”取得了许多新成就、新亮点。核心数据采集持续开展,数据资源总量持续增长。按照最优参数、适度超前原则,我们大规模开展馆藏文物三维、二维及展览数据的高效原真采集工作。截至目前,累计采集7000余件文物三维数据,以及近百个展览数据;推出200余个网上展厅和在线展览,线上参观服务走入千家万户。

启动馆藏文物活化工程,以馆藏历史画名卷为案例,开展沉浸式体验内容预研及设计。积极推进智慧融合建设,加快建设综合运行平台,推动智慧库房建设,初步完成设备管控系统。依托平行国博建设成果,开启全新管理模式、运营模式和服务模式,与博物馆藏品征集、文物保管、保护修复、展览展示及观众服务等业务融合、创新,提高管理运行效率,降低运维成本,优化观众体验。

未来,国家博物馆将继续积极推进文物活化共性关键技术研究,力争在博物馆数字文化资源可信共享、古文字智能处理等领域取得更大突破。在前期成果基础上,持续加强博物馆数据的汇聚与共享,推进先进技术与博物馆业务需求深度融合,推动“智慧国博”建设深入发展。

谈创新展览展示启动近年来最大规模的全面改陈和提升

新京报:近年来,国家博物馆在创新展览展示方式方面有哪些新的做法?收到了哪些成效?能否举一些例子?

王春法:展览是博物馆最重要的公共文化产品,拥有143万余件藏品的中国国家博物馆,陈列展览丰富多样、异彩纷呈,已形成了三大基本陈列为基础、专题展览为骨干、临时展览和巡展为支撑的立体化展览体系。

国家博物馆对“古代中国”“复兴之路”和“复兴之路新时代部分”三大基本陈列和多个专题展览启动了近年来最大规模的全面改陈和提升。

专题展览改陈方面,我们始终注意深入挖掘文物之中的丰富内涵,将更多深藏在库房中的藏品展示出来,优化展览设计,丰富展示手段。同时,增加展览英文说明,扩大中华文明国际传播力。比如,2023年全新改陈的“中国古代书画”展以“明清绘画中的山水行旅”为主题,遴选了50余件创作于15世纪至19世纪的山水画作精品,其中近八成展品首次展出,希望观众在展厅观赏画家山川游历、行旅感怀的同时,感受到中国山水画的笔墨风格样式变化,完成一次中华美学的视觉与精神的山水旅程。

主题展览在展览内容方面,打破大多数展陈以时序或因果为脉络的呈现形式,开始探索独特的叙事方式;展览设计方面,发挥设计语言魅力,通过虚实结合,强化展览氛围,深受观众喜爱,一些主题展甚至成为了网红打卡热点。

展览数字化开发也使传统博物馆展览获得时空的延伸,国博积极推动展览数字化服务,制作网上数字展厅,同时以VR、AR、AI等技术为支撑策划沉浸式展览展示,丰富展览意境、营造展览氛围,以科技拓展时空表现、数字化赋能文化服务逐渐成为新趋势。

谈文物活化利用“夏商西周时期”在云端和观众见面

新京报:国家博物馆在推动文物活化利用,让文物走出库房、与观众见面方面,采取了哪些新的形式?

王春法:推动文物活化利用,最关键的是要让文物走出库房,让文物与观众见面。为响应习近平总书记“让文物活起来”的重要指示精神,国家博物馆专门成立了馆藏文物活化工作领导小组,致力于探索建立一套可复制可借鉴可推广的文物活化模式,让收藏在博物馆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

我们加强与各行业的跨界合作,吸收各方专业力量推动文物活化利用。积极推动与科技、金融等机构的多元合作,拓展国博“朋友圈”,构建“小中心、大外围”格局,共同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

推出原创舞台剧,展示文物活化实践新成果。推出《盛世欢歌》《俑立千年》两部文物活化舞台剧,获得了热烈的社会反响。网友在评论中对基于击鼓说唱俑的形象进行舞台剧创作表示震撼和惊喜,对国博积极进行文物活化探索给予赞赏和肯定。

我们还发布了虚拟数智人“艾雯雯”和“仝古今”,使其成为文博行业走进“元宇宙”的“探路者”。目前“艾雯雯”已解锁智能语音讲解功能,公众可在“国家博物馆”APP和小程序上体验。

此外,我们还开发系列云展览,着力打造文物活化利用新平台。建设高水平智慧化云展平台是馆藏文物活化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国家博物馆以“古代中国”基本陈列为基础,采用数字孪生技术进行全景三维建模的“中华文明云展”建设。2023年10月,“夏商西周时期”在云端和观众见面。观众可以通过第一人称视角,在“艾雯雯”引导下,领略古代中国中灿烂夺目的青铜文化,遍览华夏礼乐文明。

谈“类博物馆”建设“类博物馆”是具有发展潜力的后备生力军

新京报:北京市提出打造“博物馆之城”,在今年北京市政府工作报告中,首次公布了“类博物馆”建设情况。类博物馆在北京建设“博物馆之城”中承担一个什么角色?对建设“类博物馆”有什么建议?

王春法:博物馆熔铸了城市的文明历史,承载着市民的集体记忆,是城市文化的重要载体,是衡量城市文化软实力和综合影响力的重要指标。北京建设博物馆之城,意义重大、影响深远,功在当代、利在千秋。

2021年5月,中宣部、国家文物局等九部门发布《关于推进博物馆改革发展的指导意见》,提出实施“类博物馆”培育计划等工作要求。“类博物馆”虽然目前尚未达到博物馆的登记备案条件,但已经具有了部分博物馆功能。北京市将“类博物馆”纳入行业指导范畴,做好孵化培育,将为建设“博物馆之城”提供更多具有发展潜力的后备生力军,从而进一步丰富人民群众文化生活,更好推动公共服务均等化。

中国国家博物馆作为北京地区博物馆中的一员,愿与社会各界一道,精诚合作,携手共进,为北京建设具有世界影响的博物馆之城,为努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本文原刊载于2024年3月8日《新京报》)

刘万鸣委员:多措并举改善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村镇小学教学设备

来源:央视网  日期:2024-03-05

全国政协委员、国家博物馆副馆长刘万鸣长期关注基层公共文化服务与教育话题,2023年两会,他提交了关于全国中小学义务教育阶段将线上博物馆公开课纳入必修课的提案,两会结束后,他继续深入一线调查研究,足迹深入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革命老区,并于今年两会带来了新的提案:改善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村镇小学多媒体教学设备。

全国政协委员 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 中国国家博物馆副馆长 刘万鸣:今年的提案,和我自己的专业有关,去各地采风写生,尤其去一些乡村山区,和那里的群众、父老乡亲建立了一定的感情。在写生和调研中,也发现了一些有待解决的问题。今年的提案,我就关注关于改善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村镇小学多媒体教学设备。

带着对问题的关切,春节一过,刘万鸣就专程赶到沂蒙革命老区调研乡镇小学教学条件现状。这所位于山东省潍坊市临朐县西南部山区九山小学,服务镇区和周边7个行政村16个自然村,在校生有1010名。走访中刘万鸣了解到,九山小学23个教学班仅有10个班配备了教学一体机,还有13个班仍然使用着老式的投影仪教学设备。

随着调研深入刘万鸣发现,在部分农村地区,像九山小学这样多媒体教学资源短缺的乡镇小学不在少数。

刘万鸣:到了几个小学,九山镇的一个小学,宋王庄小学,后来又去了付兴小学,也是九山镇的一个小学,再往里走,再往山里边走。校长和老师同样表达了,(学校)在媒体教学上的欠缺,和发达地区包括县城还是有差距。

截至2021年底,我国99.5%的中小学已拥有多媒体教室超过400万间,其中87.2%的学校实现多媒体教学设备全覆盖,但在调研中刘万鸣看到,偏远和经济相对落后地区,还大量存在着多媒体教学设备数量不足、老旧老化等实际困难,甚至无法满足日常教学需要。

刘万鸣:我的感触很深,青少年的教育,由于环境的不同,个体产生了差异,但是我们要尽最大的努力支持教育,支持小学教育。

为此刘万鸣呼吁,切实改善基层村镇小学多媒体教学设备、更好推动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有效提升乡村学校教学水平,建议除了加大财政投入、加强宣传力度外,更要发动全社会力量,从硬件到软件多方面给予帮扶,缩小我国地区教育资源不均衡带来的教育质量上的差异,改变教育水平相对落后的现状。

一年来,刘万鸣的调研足迹遍及内蒙古、河北、山西、山东等多地革命老区和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

刘万鸣:我下去和父老乡亲有时聊天,但是不像你真正成为一个政协委员之后的那种履职的责任感,带有一种责任感。这种履职的转换,就自身不自然的就转化了。给老大娘大老大爷写生,包括孩子们,交谈当中我获得了很多我们现在不了解的一些事情。通过这个问题再去实际调研,调研当中就更加深入了。

重农尊教,国之根本,无论是全国中小学义务教育阶段将线上博物馆公开课纳入必修课的提案,还是改善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村镇小学多媒体教学设备,刘万鸣期待未来能更深入采集基层民情民意,更扎实履行委员职责,尤其为乡村学生创造更多机会和渠道获取教育资源,更好实现教育的普惠公平和全面发展。

刘万鸣:我是土生土长的农村孩子,从上小学、中学,一直到大学、到工作,一步步走过来,亲身感受到国家的变化。当走入乡村看到孩子们,想到自己小时候那种对知识的渴望,对发达地区、大城市孩子们的羡慕,不单纯是在教学,还包括其他方面,无意当中就想做点事情,哪怕出一点微薄之力,伸出一只手,握握他的手,我感觉这都是温暖的。

梅亦代表:加强文物保护和考古学科建设及人才培养

来源:“国家文物局”微信公众号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对文物工作作出一系列重要论述和重要指示批示。”全国人大代表、江西省文化和旅游厅厅长梅亦表示,这为做好新时代文物保护和考古工作,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

杨朝明代表:赓续中华文脉 让优秀传统文化成为“必修课”

来源:“国家文物局”微信公众号

“要立足长远,进一步加强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把弘扬传统文化的工作做得更深、更实、更有成效。”全国人大代表、中国孔子研究院原院长杨朝明建议,在全国各级各类学校设置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必修课。

王瑞霞代表:建议进一步促进国有中小博物馆发展

来源:“国家文物局”微信公众号

“在深入调研的基础上,今年两会,我提出了进一步促进国有中小博物馆发展建议。”全国人大代表、青州市博物馆研究馆员、青州市政协副主席王瑞霞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

钟敏代表:讲好红色故事 将红色基因代代相传

来源:“国家文物局”微信公众号

“去年全国‘两会’闭幕后,我利用讲解员一线宣讲的机会,第一时间走进于都的单位、社区、乡镇。”全国人大代表、于都中央红军长征出发地纪念园管理办主任钟敏表示,她把全国“两会”精神原汁原味带回给百万于都人民。

卓娅·巴合提代表:用科技力量打通文物保护“最后一公里”

来源:“国家文物局”微信公众号

卓娅·巴合提是阿勒泰地区文博院(博物馆)馆员,对不可移动文物进行保护管理、对馆藏文物开展系列研究等是她的日常工作,而和野外文物看护员一起开展安全巡查,了解他们的急难愁盼,共同商量探讨,更是她身为全国人大代表的职责所在。

文章转自:国家博物馆微信公众号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