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在位置:首页 > 研究 > 专题 > 红色电信 > 红色电信人物

红色通信故事|王诤的戎马一生

时间:2021-06-29
来源:中国电信博物馆           作者: 金颖
字体 :


红色电信连八方
红色文化抵人心
在红军强大的通信技术背后
离不开优秀战士们对通信事业的全力以赴
上一期小编带着大家回顾了土地革命时期
毛主席铸就“鲁班石”精神的历史
在“七一”建党节来临之际
小编将向大家介绍
被毛主席誉为我军通信工作的“开山鼻祖” 的
王诤将军

四渡赤水战役之后,红军部队经贵阳城外向云南挺近。恰逢此时,王诤患了疟疾,时常的高烧让他体力不支,但是他依旧咬牙坚持行军。当部队到达云南省曲靖附近时,突遭国民党飞机袭击,而后,众人发现王诤失踪了。三局人员顿时非常紧张,要是王诤局长有半点闪失,责任重大。

周恩来副主席对此事也非常重视,指示三局立刻派人沿原路线找人。当寻找王诤局长的一队人马折回宿营地,说是仍未找到时,三局立刻报告周副主席,请示下一步应该怎么办?周副主席回答说:“一军团1师来电报,说王诤局长在他们那里。”他的话让所有人都松了一口气。

王诤为何被周副主席如此重视?他对红军的电信事业究竟发挥了多大的作用?

迎难而上,为反“围剿”斗争立下汗马功劳

今有盲盒在年轻人群体中广为流行。在当时,“半部电台”也如同盲盒一般给人惊喜。“半部电台”这部90年前中国工农红军拥有的第一件高科技通信装备和被毛主席赞为“我军通信工作的开山鼻祖”、为红军培养了大批“千里眼、顺风耳”的王诤,有着紧密的联系。

王诤

在国事艰难的年代,出生在江苏一个普通农民家庭的王诤(原名吴人鉴),怀着一颗报国之心,考入黄埔军校学习无线电报务技术,毕业后成为国民党军队的一名中尉报务员。国民党的腐败让他极为失望,他不相信领导这支军队的政党能拯救民族于水火之中。

1930年12月30日,红一方面军在第一次反“围剿”的龙冈战役中,歼灭国民党第18师9000人,活捉敌师师长张辉瓒、缴获一部“半部电台”的同时,还有十余名被俘获的无线电通信技术人员自愿参加了红军,其中就有王诤。共产党一心为民的宗旨与红军官兵同甘共苦的好作风,令王诤深深折服,他主动要求参加红军,以“诤”字自勉,取意“诤言笃信,刚直不阿”,改名为“王诤”。

几日后,毛泽东和朱德在红军总部亲切、热情地接待了这些战士。毛泽东鼓励大家,以后要用无线电技术为工农大众服务。从此,“为人民服务”成为王诤一生为之奋斗的信仰。 

毛泽东、朱德在江西宁都小布亲切接见王诤、刘寅等人

在江西宁都县小布镇赤坎村的土楼里,红军第一期无线电训练班正式开课了,王诤亲自担任教员,动手制作训练器材,他们用木块、铁片制作电键,用废旧铜线制作电码训练器,在短短4个月时间里就为我军培养了第一批无线电通信技术人才,为随后的反“围剿”做出了突出的贡献。

1931年4月,蒋介石向中央苏区发动了第二次疯狂的“围剿”行动时,王诤日日夜夜守在半部电台边上监听、侦抄、破译敌军的来往电报,成功截获到了王金钰致“剿总”何应钦的重要情报,知晓了国民党军水土不服、士气不振的信息和下一步要由富田到东固的行军动向。敌师部说:“我们现驻富田,明晨出发。”吉安留守处的敌人问道:“你们到哪里去?”敌师部回答:“东固。”

这条情报犹如一面放大镜,将敌军的弱点暴露得清清楚楚。毛泽东和朱德根据这条重要的情报,立即制定了全新的作战策略,集中优势兵力,在敌人必经处设置了伏击圈,重创王金钰、公秉藩师两部,随后乘胜追击,粉碎了敌人的第二次“围剿”。

年轻有为的王诤也因此声名大噪。在苏区军民欢庆庆典上,毛泽东将他请到主席台,予以他赞美,毛泽东高兴地说道:“我们工农红军也有了千里眼、顺风耳,这是克敌制胜的一大法宝!”

筚路蓝缕启山林,栉风沐雨砥砺行。古往今来,开辟事业一直都不是一件容易的事。王诤将军在物质条件极度匮乏的环境中,不仅利用半部电台对电信事业做出了极大的贡献,还创办了《参考消息》。

在第三次“反围剿”结束后,红军已经拥有了6部电台,这加强了各个地区和各个部队的联络。王诤在保证完成通信联络任务的同时,还增加了人员抄收外国通讯社的英文电讯。在经过翻译和编辑后,这些电讯被定名为《参考消息》,这即是现在新华社《参考消息》的初创。

王诤为“反围剿”斗争作出的努力不仅让他勇于创新、敢于行动的形象更加深入人心,还开创了红军通信事业的新局面。

以微知著,为通信事业增添新意

“七七事变”后,抗日烽火迅速燃遍了神州大地。蒋介石奉行消极抗日、积极反共的政策,日本帝国主义集中主力对抗日根据地进行疯狂的“扫荡”。为了实现党中央对各根据地和游击区的统一指挥,必须扩大和发展无线电联络,培养大批新的通信干部,在通信人员中掀起学习专业技术的热潮。

1939年冬的一天,王诤把教育股长王进和出版股长林风找到一起,“有件事我想了很久。三局的业务和各根据地的联系越来越广,为了交流其后方的经验,使通信人员更好地掌握手中的武器,我们需要办一个自己的刊物。”王诤认真地对王进和林风说道。王诤以微知著,用长远的、发展的眼光看待通信事业。他的想法得到了王进和林风的赞同与支持。于是,王诤亲自担任编委会主任,筹备工作就这样开始了。

紧接着,出版杂志的筹备工作开始紧张地进行。考虑到其他刊物都有题词,王进和林风将希望毛主席为刊物题名或题词的想法告诉了王诤,王诤与他们一拍即合,高兴地说道:“没问题!你们起草一封信,我送到毛主席那里去!”

毛主席见了信中的内容,二话不说便为这份刊物题写刊名。在3张32开大小的毛边纸上,毛主席一连书题写了3个"通信战士",字体苍劲有力,潇洒豪迈。

1940年元旦,《通信战士》创刊号作为庆祝新年的礼物,套红印上毛主席书写的刊名,正式出版了。到1941年,《通信战士》的发行范围扩大了。由于刊物改成铅印后,发行量增大,群众的要求更高了。在王诤的提议下,他们再次给毛主席写信,要求主席为《通信战士》题词。

可主席日理万机,杨家岭的灯光常常彻夜不息。主席真的有时间帮刊物题词吗?

1941年10月10日,这是个艳阳高照的上午,风吹麦浪,不远处传来马蹄声。只见王诤同志飞身跳下银鬃白马,快步来到《通信战士》社,欣喜地喊道:“主席的题词来啦!”

王进和林风闻言,迫不及待地从他手中接过题词。这是一张16开纸大小的宣纸,上面潇洒地写着15个挥洒淋漓、气势磅礴的大字:你们是科学的千里眼顺风耳。

这句题词,充分表达了毛主席对王诤等通信战士的赞赏和信任。同时,这也体现了毛主席对王诤见微知著、善于创新的品格的认可。

毛主席亲自写的你们是科学的千里眼顺风耳

红色电波传千里,红色精神永传承

抗战胜利后,王诤未雨绸缪,辗转奔走,带领着我军通信人员建立起由 700多部电台构成的通信网络,为我军取得解放战争的胜利打下了坚实的通信基础。“闪击延安战”党中央的及时撤离、三大战役里的“用兵如神”、国内国际的舆论宣传……这一切的背后都有王诤和通信部队的影子。

1978 年 8 月,病榻上的王诤虽已不似往日那般神采奕奕,却依然牵挂着自己信仰了一生的事业,病重的他颤颤巍巍地写下了最后一个报告,还嘱托同事们继续建设好党的电子工业。“革命理想高于天”,王诤将军用一生实际行动谱写了一曲永不消逝的电波之歌、永不动摇的信仰之曲。

索道于当世者,莫良于典。2019年7月24日上午,中国电信江苏公司在王诤纪念馆举行党性教育基地挂牌仪式,充分运用红色电信资源,发挥中国电信红色革命教育基地作用,讲好“半部电台起家”的红色故事,大力开展革命传统教育。

王诤故居,位于洛阳镇天井村

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上,电信人将赓续百年红色基因,传承听党指挥、信念坚定、一心为民、崇尚科技、变革创新、安全畅通的红色电信精神,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不懈奋斗。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