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在位置:首页 > 研究 > 通信科普

网页出错为什么总显示“404”?

时间:2025-10-29
来源:中国电信博物馆           作者:
字体 :

对于经常上网的小伙伴来说,“404 Not Found ”可谓是互联网老演员了。但你有没有想过,为什么网页一出错就会显示“404”?为什么不能是“987”或者“2233”? 它究竟有什么特殊的含义?

今天就一起来看看神秘的“404”到底是怎么个事儿!

01 404是何方神圣?

404是一个常见的错误代码,表示"页面未找到"。当用户尝试访问一个不存在的网页或资源时,服务器会返回一个404错误代码,告诉用户请求的页面或资源不存在。

换句话说,404其实就是网页服务器无法找到用户请求的文档时发出的HTTP(Hyper Text Transfer Protocol,超文本传输协议)状态码。

第一个“4”表示客户端出错;

第二个“0”表示用户网址输入错误;

第三个“4”表示在错误代码家族中排行老4。

无论是手机还是电脑,我们在每次访问网页时,都会基于互联网运行的底层规则——超文本传输协议。它向目标服务器请求数据,被访问的服务器会把相应包含状态码的HTTP头域打包发回,我们的浏览器就会对这串代码做出回应,一旦数据交换成功,浏览器会解析出一条叫作“200 OK”的代码,看到OK你就明白它代表的意思是“请求数据成功”,它会直接把请求访问的页面内容给你。这一系列动作都是在瞬间完成的,平时我们点击网页后,电脑后台进行的,便是“请求资源”和“网页响应”的过程。

404错误是因请求的页面无法找到或已被删除而产生,这是互联网上最常见的问题之一。打个比方,互联网就像一座超级大图书馆,每个网页都是一本独特的书,有自己专属的 “书架位置”(URL)。当你按照一个 URL去“找书”,却发现那个位置空空如也,这时服务器就会亮起“404”这个信号灯,告诉你找错地儿啦。(怎么听起来有点像爱情?)

而导致这种错误发生的原因有可能是网页数据被更改或者上传到网页的文件名称被更改,导致网页失效,或者网页本身被删了,比如2015年前的贴吧帖子。还有就是输入的网址有错误,不能链接到所需的文件。再不然就是没插网线或者家里Wi-Fi信号太差。

当然,404并不是HTTP状态码家族中的唯一成员。常见的还有:

403 Forbidden:服务器理解你的请求,但拒绝执行。

502 Bad Gateway:表示内部网络故障或设置问题,即内部网络拥塞。其实就是服务器崩了或者挂了。

这些状态码共同构成了HTTP协议的“语言”,让服务器和客户端能够顺畅地交流。

02 404的起源

这一切还要从万维网刚诞生那会说起。20世纪80年代末,万维网的发明者蒂姆·伯纳斯·李(Tim Berners-Lee)及其联合开发者罗伯特·卡里奥(Robert Cailliau),出于为分布在全世界100个国家的科学家解决资料传输问题,设计了一个基于超文本传输协议(HTTP)的系统。

当时由于需要手动分配文件,分别响应不同请求,随着万维网的发展,许多人输入的数据不准确,没办法再一一响应。于是,二人便更新系统,制作一个统一页面,专门提醒他们输入的地址没有对应数据,这就让404状态码成为标准。

随着上网的人数激增,404出现的频次也越来越多,于是便有了万维网的诞生地CERN(欧洲核子研究中心)四楼有一个404号房间的“传说”,谣传这个房间里面藏着万维网的中央数据库,每当请求的文件不在那里时,就会返回一个“Room 404: File Not Found”的消息。这个房间因此被赋予了传奇色彩,仿佛是万维网的诞生之地。

然而,真相往往比谣言更平淡。罗伯特·卡里奥后来亲自辟谣,说CERN根本没有404号房间,这个数字只是HTTP协议中用来表示“页面未找到”的一个编码而已。但这并不妨碍404成为互联网文化中的一个经典符号。

03 一些关于数字404的巧合

1989年8月25日,一架福克F27友谊式客机在执行PK404航班时,于起飞后9分钟后,便神秘消失。该航班原定于7点35分从巴基斯坦的吉尔吉特机场起飞,目的地为巴基斯坦首都伊斯兰堡。这一事件引发了广泛的关注和猜测,而关于其背后的真正原因,至今仍然是一个未解之谜。

404城,这个与中国核工业紧密相连的神秘之地。在这里,我国首个军用核反应堆拔地而起,原子弹的诞生也成为了这座小城的不朽传奇。至今,在公开的地图上仍无法找到它的确切位置,就如同网络上那个无法链接的404页面。

虽然404的创始人蒂姆和罗伯特对于为何选择404作为错误状态码的原因始终保持缄默,未曾给出任何解释。但如今,404早已超脱了单纯错误提示的范畴,演变成一种独特的文化符号。人们用“404”来形容各种找不到、不存在的事物。比如当提及某个人或事物消失不见、无从找寻时,也会调侃一句 “404了”。它就像一个通用的 “失踪标签”,融入了人们的日常表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