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在位置:首页 > 研究 > 通信科普

诞生30余年,短信真的可以被替代吗?

时间:2025-07-22
来源:中国电信博物馆           作者:
字体 :

在智能手机高度普及、即时通信软件层出不穷的今天,短信就像是数字世界中的一块基石,从验证码、快递通知到系统提示,默默承担着信息传达的角色。随之一个问题再次被提起:诞生30余年的短信,是否已经走到了生命的尽头?

事实上,短信业务在今天不仅没有减少,反而增加了。根据工信部统计,2024年,全国移动短信业务量20162亿条,比上年增长7.9%。虽然我们平时几乎不再使用短信进行沟通联络,但每天收到的营销短信、验证短信可是实打实的多。

今天,就让我们再重新认识一下这个陪伴我们多年的“老朋友”——短信,看看它的前世今生,共同探讨其未来的可能。

01 短信的工作原理

传统短信SMS

首先,让我们来认识一下短信这个概念。传统短信全称为“短消息服务”(Short Message Service,SMS)其基础建立在全球移动通信系统(GSM)之上。最初,短信通过GSM网络的控制信道传输文本信息,基于GSM网络早期设计时的技术考量,包括7bit编码格式和信令协议的约束,每条短信容量被限制在140字节(约160个英文字符)以内。

基于GSM网的传统短信优势在于,当接收方无法接收短信时,短信不会丢失,而是暂时存放在短信中心,当接收方重新登录进网的时候,短信会迅速递交到用户手机上。

在移动互联网兴起之前,传统短信以其低成本、实时投送和双向交互的特点,成为最初人们主要的社交联络工具。颜文字就是在短信发展正盛时发展出的一种聊天语言,约等于如今的表情包属性,比如→(@^▽^@)。

iMessage

iMessage是苹果公司开发的即时通讯服务,允许用户通过互联网发送短信、照片、视频、音频、位置等数据。不同于传统运营商短信,苹果手机用户仅需要通过Wi-Fi、卫星或者蜂窝数据网络进行数据支持,就可以直接发送消息。

用户发送信息时,内容会加密后传输至苹果服务器,由服务器根据接收方设备状态(是否联网、是否为苹果设备)决定发送路径。

如果接收方在线且使用iMessage,消息直接送达;若接收方未联网或使用非苹果设备,消息会自动转为传统短信发送。

02 短信的历史

世界上第一条短信

1992年12月3日,英国移动电话公司沃达丰的开发者尼尔·帕普沃斯(Neil Papworth),在一次不经意的尝试中,通过电脑上的CD-MA硬件模块与自编软件相结合,成功向他的朋友、沃达丰公司的理查德·贾维斯(Richard Jarvis)发送出了一条短信:“Merry Christmas”(圣诞快乐)。

这个信息,并通过英国沃达丰的GSM网络发送到一台重达2公斤的“便携式电话”——Orbitel 901。

Orbitel 901(图片来源:英国科学博物馆网站)

短信的普及引领2G时代

1993年,诺基亚推出了全球首部支持发送短信的GSM手机Nokia 1011,推动了短信的普及。这是第一部大规模生产的GSM手机,售价高达1278.22欧元。

诺基亚1011(来源:Wikipedia)

据统计,1995年,美国用户平均每月才发送0.4条短信,1999年,随着文本可以在不同的网络之间进行交换,短信的实用性大大增加,到2000年,美国平均每人每月发送的短信数量增加到35条。

短信的黄金时代

1998年,随着移动电话的普及,我国人们开始接触短信。随着时间的推移,我国短信业务也迎来了爆发式增长,2000年,我国的手机短信数量到达了10亿条。到2004年,这一数字便迅速地超过了900亿条。

除了短信聊天,短信的企业级应用也开始崭露头角。短信报纸、短信小说、短信订购、短信投票都曾火热一时。2005年,“超级女声”横空出世,900万短信投票,4亿观众的狂热追求……那一年的超女在中国媒体史上创造了奇迹,短信在其中功不可没。

2006年,电商网站亚马逊(Amazon)首次采用短信验证码系统,进行账户注册登录的身份验证。谁也没想到当年不太起眼的这一举动,在之后几十年牢牢把握了短信的命脉。

2012年,全国移动短信发送量更是达到了惊人的8973.1亿条。

短信的寒冬强势来袭

随着技术的发展,短信也开始了向多媒体的进化。21世纪初,基于GRRS技术,彩信(MMS)让短信不再局限于纯文本,而是支持图文、音频甚至短视频的传输。各类彩信报纸、彩信咨询、彩图下载层出不穷。那个时候,很多人喜欢订阅彩信报纸,相对于短信,它图文并茂,排版美观,承载的信息量更多,也更易读。但彩信的高昂资费和智能手机的崛起,使其未能再现短信曾经的辉煌。

随着智能手机的普及和移动互联网的发展,微信、QQ等即时通讯软件逐渐占据市场主导地位。这些软件不仅支持富媒体消息传输,还能实现实时通话和视频聊天,功能远超传统短信,资费也更加便宜。于是,人们渐渐不再用短信的方式进行联络。2012年,在微信用户突破1亿的同年,全球P2P(个人到个人)短信量首次出现负增长,短信的寒冬来临。

短信虽然受到互联网的冲击逐渐衰落,又同样因为互联网的兴起开始了转型。由于移动互联网催生的“数字身份认证”和“线上运营推广”的刚需,各类APP、电商对于验证码注册登录、营销推广、事务通知的需求开始急速增长。短信逐渐变成用来接收验证码的“工具”。

5G消息(RCS)涅槃重生

2020年,中国三大电信运营商宣布支持RCS,顺势推出5G消息。“5G消息”和5G并没有什么关系,它是短信最重要的一次革新,弥补了传统短信与现代消息应用程序之间的差距。

(图片来源:苹果官方网站)

5G消息基于GSMA国际通讯标准RCS(Rich Communication Services,富媒体通信服务,它是一种全球性通信协议,提供更丰富的通信功能)、MaaP(Messaging as a Platform,消息即平台)技术,无需安装APP和注册账号,就可实现类似各类社交App的功能应用、界面交互和用户体验。

(图片来源:新华网)

它支持高分辨率富媒体通信、场景卡片、已读回执、文件传输、表情包、小程序以及与AI融合的Chatbot等功能,全面打造新一代的短信应用。

实际上,这些短信功能和微信能实现的功能大同小异,对于我们普通用户使用习惯来说,5G消息很难替代微信等即时通信应用。然而,对于企业或者商家来说,5G消息能够为企业和个人用户之间提供消息交互接口,在图片和视频等基础上增加了交互能力,方便企业向用户输出个性化服务。例如物流查询、网购订单查询等一系列轻应用功能,都可以通过RCS消息实现。

2024年,苹果iOS 18也支持了RCS消息,这一举措打通了安卓与苹果之间的壁垒。

03 短信的未来何去何从?

面对未来,短信(5G消息)能否继续站在通信的舞台上,与各类新产品竞争,也许其关键在如何提高安全性、智能化和用户体验方面取得突破。

然而5G消息在未来能否成为人们日常沟通的新宠,也需要客服诸多难题,如:如何实现与各类社交、支付平台的无缝对接,为用户提供更加便捷、统一的通信体验,终端设备的兼容性提升以及服务内容的持续丰富等方面。

总结一下,诞生30余年的短信尚未被替代,而是在不断地进化与重生中,寻找着属于自己的新未来。

或许有一天,传统的短信形式会彻底消失,但短信所承载的通信需求将永远存在。在AI互联网时代即将来临之际,短信的进化之路仍在继续。我们有理由相信,经过不断的革新与赋能,短信将以新的形式继续服务于人类的社会生活。

参考资料:

1. 鲜枣课堂:《5G消息(RCS),到底是什么?》《短信,到底是怎么工作的?》;

2. 苹果官网:《iMessage 信息、RCS 和短信/彩信有什么区别?》;

3. 运行监测协调局:《2024年通信业统计公报》;

4. 人民邮电报:《5G消息来了,请查收》;

5. 大数据文摘:《短信诞生28年:先有短信,后有能发短信的手机,最后才诞生真正的九宫格》,作者:王烨;

6. 网优雇佣军微信公众号:《生日快乐!短信25岁了》。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