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在位置:首页 > 研究 > 通信科普

见证新中国通信事业发展——北京电报大楼

时间:2022-03-01
来源:中国电信博物馆公众号           作者:
字体 :

它,有着60多年的光辉岁月,伴随一代代北京人的情怀记忆;它,是我国通信业地标性建筑,见证我国通信技术蓬勃发展;它——北京电报大楼。

北京电报大楼的诞生 

“东方红,太阳升,中国出了个毛泽东……”北京电报大楼悠扬铿锵的钟声伴随了首都人民60余年。

北京电报大楼是新中国第一个自行设计、自行建设的中央通信枢纽工程,曾是亚洲最大的综合电信营业厅。其起源,可以追溯到1952年北京电信局的申请。后北京市规划局将北京电报大楼地址变更为北京市西长安街以北(现西城区西长安街11号),并重新颁发工号“005工程”。1955年11月,北京电信局成立“005工程处”负责工程建设,建筑师林乐义(1916-1988,福建南平市人,曾在美国佐治亚理工大学建筑学院兼任特聘讲师)主持设计。1956年4月21日,北京电报大楼工程开工,同时聘请了4名苏联专家和莫斯科通信建设公司指导该项目施工。

北京电报大楼外观图

(图片拍摄于中国电信博物馆一层)

1958年9月21日,北京电报大楼竣工,9月29日正式投入使用。大楼占地面积3800平方米,建筑面积20100平方米,主要由报房、机房、营业厅、办公室等组成。林乐义借鉴了美国20世纪40年代流行的“保守的现代主义”的设计方案:除了中央的钟楼,主体建筑整体外观为四四方方,屋顶为平顶,大楼俯视为“山”字形。该建筑风格庄重、朴实无华,楼上装四面塔钟,气势恢宏,是人民邮电事业的代表性建筑之一。

北京电报大楼落成典礼上,时任邮电部长朱学范亲临剪彩

(图片拍摄于中国电信博物馆一层)

北京电报大楼主体的中心是一座5层楼高的钟楼,连同大楼主体共12层,最高处高度为73.37米,比当时的天安门城楼还要高。它是长安街上第一座名副其实的高层建筑物,其设计、制造和安装得到了当时德意志民主共和国专家的帮助。在邮电分营之前,各大城市的邮局建筑几乎都有一座钟楼,可见钟楼已成为当时邮电行业的特色。1993年,北京电报大楼获得中国建筑学会优秀建筑创作奖。

起初,塔钟只有时针和分针,没有秒针。1997年,为了香港回归中国的倒计时需要,在塔钟上加了秒针。现在塔钟已经是北斗卫星直接授时,授时调整由电脑控制,时间非常准确。

而特点鲜明的整点报时钟声,最初选的是乐曲《赞美新中国》和《东方红》,它们都是在当时的民主德国用钢琴演奏和录制的。20世纪60年代“文革”期间,《东方红》前奏被确认为唯一的报时钟声,由北京中央乐团石万春、中央音乐学院包惠乔受北京电信局邀请演奏钢琴曲,中央广播乐团民族乐队对其进行了再创作,并进行混声录制。自此,《东方红》乐曲的报时钟声已经成为附近居民生活的一部分。

成为人民与外界沟通的桥梁 

作为第一个全国电信网路中心和全国电报网路主要汇接局,北京电报大楼与全国所有省会、直辖市、自治区首府、工商业大城市和重要海港、边防要塞及休养胜地等均设有直达报路;与全世界各主要国家和地区建有国际直达报路。业务种类有用户电报、快速真迹传真、报纸传真、数据交换和信息检索、咨询服务、维修及代培人员等项目。

1.电报 

不论是一年一度的“2·14情人节”,还是前几日刚过去的“2022年2月22日正月廿二星期二”这样“爱”最多的一天,从古至今,爱意总会被传达,只是方式不同。

现如今,表达爱意的方式五花八门。而从前,车马很慢,书信很远。但文坛著名爱侣钱钟书与杨绛的一字情书:“怂”与“您”,依旧令人为之动容。

无独有偶,改革开放后,电报业推陈出新,推出“礼仪电报”——可根据客户要求送鲜花、蛋糕等礼品。

一次,一对情侣发生了矛盾。小伙子发了一封“鲜花电报”向心上人道歉,特意请老送报员王德元帮忙“说情”。当王德元把“鲜花电报”发给女孩时,女孩真的原谅了男孩,顺利“保媒”。他们结婚后,还专程到电报大楼向王德元表示感谢。一封几毛钱的“鲜花电报”,承载着现在情侣们花再多钱也买不到的浪漫氛围。

图片拍摄于中国电信博物馆一层

2.电话

北京电报大楼一楼大厅有10个长途电话隔音室和4个本地电话隔音室。楼里还有电话会议室,可以在短时间内把分散在不同地方的人聚集起来交流讨论问题。不过,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打电话是件奢侈的事儿,除非家里有重大急事,否则不会轻易使用这种通信手段。

1993年除夕夜,150个家庭在北京电报大楼向港台等地的亲人电话拜年

3.传真

解放前,北京没有传真机。北京电报大楼里的传真电报就是当时非常先进的通信技术。传真能够采用载波、微波、短波的无线线路,与中国各大城市和世界各主要国家的首都进行通信。

1959年,新中国庆祝成立十周年。当庆祝游行队伍正陆续经过北京电报大楼前时,大楼传真室的值机员们已将记者发来的庆祝游行照片发往广州、沈阳、莫斯科、柏林等国内外许多大城市。第二天,这些地方的报纸就刊登了庆祝活动的照片。

随着通信技术的发展,北京电报大楼的设备相继采用了公用电报自动传输系统、程控用户电报交换系统、分组交换数据通信系统等现代化设施,并实现了计算机控制和管理。并通过采用卫星、微波、电缆等先进传输手段,形成由公用电报自动交换网、电传交换网、传真通信网、数据通信交换网和各种专用网组成的综合电报通信网,通信手段日益现代化、自动化。

然而,伴随互联网技术的迅猛发展,电报大楼中的电报、电话、传真等业务逐渐退出历史舞台。2017年6月15日,北京电报大楼正式关闭,其通信枢纽功能成为历史。在中国邮电发展史上,北京电报大楼是新中国电信业发展的基础设施代表,并成为人民邮电事业发展的象征。

原载于中国电信博物馆公众号2022年2月25日。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