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在位置:首页 > 研究 > 通信科普

博物馆科研的现状、开展及对科研人员的宣传

时间:2019-06-05
来源:中国电信博物馆 作者:程京生           作者:
字体 :

摘要 本文就博物馆科研现状的认识、博物馆应制定远期和近期的科研规划、目标等,有针对性地组织开展馆藏文物整理与专门研究、博物馆学领域的深度研究、以及博物馆应加大对科研人员学术活动的宣传,充分展示科研人员的魅力,使博物馆科研人员有一种幸福感、荣誉感,愿意为博物馆科研效力做了论述。

关键词 博物馆学 博物馆科研 博物馆宣传

通常,每家博物馆都会根据本馆的性质,宗旨、征集、收藏有大量的文物、史料,这些文物和史料对开展诸门类的科学研究都是十分宝贵的。况且有的实物和资料在世面上已非常罕见,只保存在各大博物馆中。那么,如果博物馆不能做到及时整理、研究、发表出来势必会影响有关学科的发展进程。因此,博物馆不仅要积极举办各种专题展览(流动展览、海外展览),让各类文物和史料有机会向社会亮相,供大家参观,欣赏、研究,满足社会各方面人士的需要。同时,博物馆还应加大对馆藏文物的研究,加大博物馆学的研究、加大其编辑出版工作,使各类藏品和科研成果以不同方式呈现在世人面前,为社会所共享。本文着重博物馆科研的现状、科研的开展及对科研人员的宣传谈点看法。不妥之处,请大家指正。

 一、博物馆科研现状(能力、水平)仍不容乐观,亟待予以加强,希望引起各个博物馆的高度重视

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规范博物馆行业管理和分类指导,充分发挥博物馆的收藏研究、宣传展示和社会服务功能,保护和继承优秀文化和自然遗产,繁荣我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彰显博物馆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的独特作用,国家文物局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普及法》、《公共文化体育设施条例》、《博物馆管理办法》,以及其它相关法律法规和行业标准,于2008年2月,研究制定了《全国博物馆评估办法试行》、《博物馆评估暂行标准》和《博物馆评估申请书》,在全国博物馆行业实施推广。其中,《博物馆评估暂行标准》对评定各级博物馆标准都有了明确的规定。比如对科研工作的不同要求:评定一级博物馆的科研要求是:有相对完善的学术机构,有较多数量的学术带头人;定期举办国际、国内学术活动;定期出版高质量的学术刊物;馆内人员经常发表专业论文、出版学术专著;系统收藏相关中外文学术期刊。评定二级博物馆的科研要求是:定期开展学术活动;编辑出版业务刊物、著作;馆内人员经常发表专业论文。有较强科研力量,具备承担省部级科研课题的能力,等等。(1)自国家文物局颁布实施《全国博物馆评估办法试行》等条例以来其效果如何呢?

我们从首届全国博物馆级别的评估结果来看,其科研能力和水平仍不容乐观,应引起大家的高度关注。据中国博物馆协会对83家国家一级博物馆运行状况所作评估报告显示:科研能力低下已经成为影响我国国家一级博物馆整体水准评估的最大短板。该评估包括定性评估和定量评估。定性评估是对博物馆藏品搜集效果,科研成果的价值、陈列展览质量、社会教育效果、公共关系和服务质量、人员队伍的素质和博物馆管理水平的综合判断;定量评估是对一级博物馆的藏品搜集和科研成果,临时展览、教育项目以及人才培养等可以量化的指标进行统计的数据核查。

有超过半数的博物馆在定性考核中处于较高水平。约70%的博物馆的平均定性总分高于60分,其中上海博物馆、湖南省博物馆、故宫博物院等7家博物馆的平均定性总分高于80分。另有30%的博物馆得分低于60分。而在定量考核中,超过半数的博物馆处于较低水平。从平均定量总分的角度来看,则呈典型的金字塔式分布,83家一级博物馆平均分低于70分。其中,60.2%的博物馆的得分低于60分;25.3%的博物馆在60分至70分之间;13.3%的博物馆在70分至80分之间;仅有上海博物馆一家高于80分。而83家一级博物馆两年的定性一级指标得分率中,科学研究最低,得分率仅43%。代表性研究成果平均得分率则更低,只有27%,是所有评估项目中最低的得分率。(2)由此可见,有为数不少的博物馆科研工作还是比较薄弱的,存在的问题也不少,亟待予以加强和重视。

二、博物馆应制定远期和近期的科研规划、目标等,有针对性地组织开展馆藏文物整理与专门研究、以及博物馆学领域的深度研究

众所周知,博物馆除了收藏、展示功能之外,还有一项重要功能就是科学研究。因为科研反映了博物馆在文物,博物馆学等相关学科领域的研究水平和实力。博物馆作为公共文化服务机构,在提供文化服务支撑的同时,提供更多的科研成果更能彰显博物馆在社会上存在的价值和意义。因此,各类博物馆应高度重视科研工作,把科研工作摆到一个重要层面上来,积极组织和调动科研人员(指所有业务人员)实施科研计划,尽快出成果、出高质量的成果、出杰出人才。为此,笔者提出六点建议:

(一)博物馆要制定远期和近期的科研规划、目标等,对科研项目选题、方向、成果形成载体等予以明确及支持。博物馆每年应拿出专项固定资金,设立科研项目,以扶持和促进科研工作的顺利开展。并做到公开、公平、公正、无条件地接受科研人员选题申报,由馆学术委员会对上报的科研选题进行评定,落实人员、签订项目合同书、并对科研全过程进行监督、实施阶段性评议制度,以便于及时提出修改建议或意见,确保科研成果的原创性、领先性。

(二)博物馆要调动科研人员投入到馆内重大科研项目中,全面展现博物馆科研的实力。博物馆拥有大量的文物和史料是科研人员研究的宝贵资源。为此,博物馆要有计划地组织各种选题吸引科研人员(高级职称)参与,共同完成科研计划。比如:各类图录的编辑、专题史话的编撰、专著的撰写(史论)、大型学术会议的召开及后续论文集的编辑出版等,要广泛吸收馆内科研人员参加,调动大家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投入到科研活动中。这方面,总编要真正发挥作用。要指导团队(编委会)的科研人员围绕选题开展科研工作,并根据其成员实际情况分配任务,并给予一对一个性化的指导。

通过做科研项目,使参加者熟悉和掌握其科研流程、实施步骤、确保科研质量等,为今后独立从事科研活动打下基础。所以,博物馆应多做这方面的选题,并有意识地锻炼和培养科研队伍,不断积累具有集体智慧结晶的科研成果。尤其是那些尚无馆刊的博物馆更要加大其编辑出版工作(年度论文集),及时总结和展现博物馆科研的实力。

(三)对于未获得馆内(外)科研项目的人员更要支持其学术研究,使其进一步丰富和积累科研实践经验,保证科研人员研究和发表的权益。这些人员(初级职称及中级职称)是博物馆科研的后备力量,更需要精心培养,关心,不应忽视。确保其参加各种性质的学术会议(出差)的频率,使其尽可能地以论文作者的身份出席会议(论坛),了解学术信息、结交朋友、获得同行的认知认可。所有参会人员应及时向馆里汇报参会(出访)心得体会(不同形式)。同时,将带回的会议资料转交给图书资料部门入藏、保存,供大家借阅。做到学术资料的公开化、共享化。(3)从而起到一人参会众人受益的作用。

(四)博物馆应为科研人员创造条件,提供外部科研选题申报服务。博物馆应积极与社会上的基金会,科研院所、大型企业、政府等单位和机构建立广泛的联系,及时获得科研活动(选题)信息,并积极推荐馆内科研人员,使科研人员有机会参与到不同机构或组织的科研项目的申报,并为之提供周到的申报服务。这对展现博物馆科研人员的实力是有积极作用的。更是扩大馆内科研人员研究视野的好机会,我们都不应放过。

因此,博物馆要加强与社会上诸机构之间的密切联系,及时掌握学术信息,举荐馆内优秀的科研人员参与到重大课题的申报与研究攻关中。

(五)博物馆应重视和利用网络出版,电子出版,力求科研成果的多样化。博物馆要广泛利用现代科学技术信息手段展现其科研成果,特别是在互联网高速发展的今天,更应该得到重视。而重视也不能仅仅停留在口头上,要落实到行动中,比如对科研成果评定标准的制定、职称的评定、晋级升职等方面,都要充分肯定其网络出版和电子出版(光盘)的科研成果。

对于科研人员编撰的科研成果,博物馆除了帮助寻找传统的出版单位外,对网络出版、电子出版(光盘)等新的出版形式要给以足够的重视,并进行尝试。其载体并不比纸质图书效果差,其认同价值等同于纸质出版物。重要的是节约了出版成本,符合互联网发展的趋势,利用网络渠道展示更多博物馆的科研成果,这应是今后博物馆加强的重点。

(六)博物馆要加强对科研成果管理的力度。每年,优秀的博物馆应对科研成果进行收集(论著样本、复印件)、作者信息登记、获奖情况。包括科研人员出席学术会议情况(市级、省级、全国、国际);是否有论文?如提交论文,其题目、字数、论文是否收录到会议论文集?论文集是内部出版还是公开出版?编辑者及出版单位等信息均应一一记录。这是博物馆科研成果管理量化的基础和主要依据。通过统计可以掌握历年来科研成果变化的情况,这对正确了解和认识博物馆科研实力是有帮助的。当然,也能看到博物馆科研在某些方面上的缺失,便于及时得到调整与改进,使其科研能力和水平得到不断提升,进而发挥博物馆科研价值的潜能。

另外,博物馆应鼓励参与课题项目的科研人员参加牵头单位组织实施的各种评奖活动。对一、二、三等奖获得者还可根据实际情况在馆内予以表彰、奖励。同样,博物馆主导的自有科研项目亦应由馆学术委员会负责定期评奖。既可以一年搞一次,也可以两年或三年搞一次。这里特别强调的是,评奖不是目的,而是为了进一步调动科研人员的主动性、积极性,心情愉快地投入到科研活动中。况且这种评奖活动亦是对全馆科研成果质量和水平的一次大检阅,应引起我们足够的重视。为此,博物馆在科研管理上要做到科研有选题,选题有落实,落实有监督、监督有评议(定),这样博物馆科研项目的质量与水平就能得到较大提高。

三、博物馆应加大对科研人员学术活动的宣传,充分展示科研人员的魅力,使博物馆科研人员有一种幸福感、荣誉感,愿意为博物馆科研效力

可以说,绝大多数博物馆对科研工作是比较重视的。但给我的感觉是,对科研人员的宣传似乎做的还不够,没有引起博物馆领导层的高度重视。

在我们的身边,看似很安心工作的科研人员有的调离、有的辞职,投奔到其它博物馆、科研单位。其主要原因,除了追求物质上的满足之外,更多的则是在精神上缺少关心关爱。一味地认为他们有了高级职称就会安心在馆内搞科研。这种认识是存在一些局限性的。作为博物馆领导者对科研人员的关心关爱应从物质上和精神上给予全面“干预”,为其提供精心的服务在今天互联网的时代更有着特别重要的意义。

大家知道,博物馆的科研是由科研人员来独立(合作)完成的。科研人员在科研活动中起到的作用是不容忽视的。博物馆在加大科研工作的同时,更不应忘记对科研人员身心予以关怀、重视。除了在职称评定聘任之外,还应对科研人员进行广泛宣传,充分肯定其个人价值,使其感受到所在博物馆(单位)在物质上和精神上给予的无限温暖(保障)。博物馆也为拥有一流的科研人员而感到无比自豪。

(一)博物馆要利用官方网站加大对科研人员学术活动的宣传,不定期地推出有一定影响力的专家学者,充分展示科研人员的魅力,并对其自媒体建立关联。

当前,互联网已受到众多博物馆的重视。特别是在博物馆信息化建设方面已取得不错的效果。其表现是博物馆建有不同规模的网站(官方微博、官方微信、APP客户端),用于发布和承载博物馆的各类信息,这无疑为网友了解和认识博物馆提供了新的平台(窗口)。

而博物馆网站的开通,则第一时间报道馆内发生的新闻和信息,包括藏品征集、展览展示、社会教育、专题调研、科研成果,以及博物馆人的活动。网站的创办使实体博物馆社会功能上得到有效的延伸,利用互联网发挥出了实体展厅之外应起到的重要作用。

(1)博物馆要利用网站加大对科研人员的宣传力度,不定期地推出有一定影响力的专家学者。官方网站可独家发布其近照,学术简历、研究方向、学术成果(论著目录)、联系方式(即时通信如易信、微信等)等信息,这对不断提升博物馆科研人员在社会上的知名度和展示博物馆实力都有着十分重要的积极意义。2015年10月18日,笔者在访问中国国家博物馆网站时就看到该馆推出有“专家学者”简传(名录),包括在职正高级职称专家、离退休正高级职称专家、已故正高级职称专家。(4)我认为这种宣传形式就很好,值得肯定和其它博物馆效仿。

(2)博物馆网站要关注科研人员的学术活动,并及时报道,展示科研人员的魅力。包括科研人员应邀到国内外出访、参加学术会议、论坛、沙龙、交流考察等信息,均应及时寻找报道角度,充分利用官方网站进行宣传(不同阶段与跟进)。特别是其新的学术思想、观点、建议等更应得到及时报道。比如:会议上的精彩发言、论文中的精彩观点等,配发现场图片,做到图文并茂,从多个方面揭示科研人员在不同时期的学术生涯状态,让广大网友了解实实在在的博物馆人始终奋战在文博学术科研的前沿阵地。

(3)博物馆网站要重视科研人员的博客或微博,及时建立链接,实现互联互通。目前,一些博物馆的科研人员都开通了博客或微博等自媒体,自主发布信息,与网友交流。除了学术信息外,更多的是生活信息、感受、火花等。而认证的博客或微博受众面更大,更吸引了广大网友的关注。其表现是粉丝量较多,美誉度较高。这为广大网友了解博主在学术之外真实的人又提供了真正的有效渠道,这对通过博物馆人扩大博物馆影响亦有着积极的作用。因此,博物馆网站应予以高度重视,及时建立链接,进行互联互通,促进双向信息之间的交流。

而有影响力的博物馆网站都比较重视内容的更新频率,能时常给网友新鲜的感觉。网站除了对“死”的东西(文物、史料)进行宣传之外,还应对鲜活的人(物)进行报道,让“死”的东西以多种形式亮相(说话),是博物馆人从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博物馆网站应加强对博物馆人物的宣传,特别是对专家学者的宣传与推广更是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

(二)博物馆要重视科研人员(人物)画册的策划与出版,利用自有报刊不定期地推出科研人员(人物)专版(专刊)或特刊。

有条件的博物馆除了利用官方网站对科研人员进行大力宣传外,还可适时编辑科研人员(人物)画册、科研人员(人物)传略、科研人员(人物)名录、科研人员(人物)明信片等人物个性化的宣传资料。包括利用馆内主办的报刊推出科研人员(人物)专版(专刊)和特刊,侧重在专家学者的学术研究生涯、科研攻关事迹、奖项等方面。以此树立科研人员在博物馆中的地位,彰显博物馆对科研人员价值的充分肯定。比如:在5.18世界博物馆日、博物馆开馆纪念日(五周年、十周年)、学术研讨会召开日等有纪念意义或重要的日子连同上述资料一起免费向观众(与会者)发放(资料袋)。同时,这些纸质内容可在官方网站进行分享,以此实现平面载体和网站的全方位宣传一体化,其效果会更好。

可以说,一家博物馆的能力和水平如何?在一定程度上则反映在科研成果的多寡及质量上。而科研活动是由馆内科研人员来具体实施完成的,而实施完成的成果质量是及其重要的。这方面,除了科研人员尽职尽责全身心地投入科研攻关之外,与所在博物馆的肯定和支持更是密不可分的。我想,这种肯定和支持除了在物质上的表现之外,更表现在精神上、表现在人文关怀上。因此,博物馆重视和加大对科研人员的宣传与推广是有着现实意义的。笔者深信,今后会有越来越多的博物馆对科研人员给予实实在在的关心关爱。科研人员都能够在博物馆找到自己存在的价值,并愿意与博物馆同发展,为博物馆科研效力。

注释:

(1)国家文物局:《关于印发<国博物馆评估办法(试行)>、<博物馆评估暂行标准>和<博物馆评估申请书>的通知》,http://www.sach.gov.cn/art/2008/2/15/art_8_99598.html

(2)林明杰:《国家一级博物馆科研能力低下成最大短板》,《新民晚报》2011年8月5日

(3)程京生:《当前我国文博学术科研工作杂议》,《东南文化》1991年第3、5期合刊。

(4)专家学者-学术研究-中国国家博物馆,

    http://www.chnmuseum.cn/tabid/117/MoreModuleID/612/MoreTabID/40/Default.aspx

返回顶部